(观察者网讯)欧盟紧跟美国脚步,在今年早些时候提出所谓的“去风险”战略,寻求“降低与中国的贸易风险”。但英国《金融时报》8月8日发文称,尽管欧中紧张关系有所加剧,欧盟从中国的进口却在持续增长,布鲁塞尔想要减少与重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是非常困难的。
欧盟在2019年将中国列为所谓的“系统性竞争对手”,但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间,欧盟从中国进口的总额几乎翻了一番。报道称,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依然是欧盟最大的商品供应国、最大的稀土和其他关键原材料供应国。
经合组织(OECD)的分析也表明,尽管欧盟官员一再渲染所谓的“国家安全风险”,欧盟从中国进口手机、电脑、机械产品等商品的金额还是出现大幅度增长。
【资料图】
中国快速崛起的电动汽车产业更是在欧洲迅猛扩张。报道称,去年欧洲最畅销的三款电动汽车都来自中国,占欧洲汽车注册总量的3%到4%。欧洲最大的保险公司安联集团预测,到2030年,中国制造的汽车在欧洲的销量可能达到150万辆,相当于欧盟2022年产量的13.5%。
经合组织统计显示,2018年至2022年欧盟制造行业从中国进口的占比持续增长 《金融时报》报道截图
欧盟与中国紧密的贸易联系引起了布鲁塞尔一些官员的“担忧”,例如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声称,中欧贸易关系“非常不平衡”,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与欧盟的不相称”。
但欧盟官员也承认,中国是占到全球商品出口14%的主要经济体,想要与中国“脱钩”是极其困难的。上个月举行的欧盟领导人峰会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欧盟致力于减少“关键领域的依赖性和脆弱性”,中国依然是欧盟重要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伙伴。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安全与情报研究教授约翰·布拉克斯兰(John Blaxland)直言,中国吸引了许多主要工业经济体的投资,“除非发生战争,否则脱钩是不可行的”。
资料图:法国马赛-福斯港 图自视觉中国
相比之下,美国似乎在“降低依赖”方面有所“进展”。从经合组织的数据来看,自美国在2018年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25%的关税以来,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的份额正在持续下降。到2022年,来自中国的进口在美国进口商品总额中的占比从21%下降至16%。
但《金融时报》指出,美国企业与中国的关系可能远比官方数据显示得更为密切,早在美国征收关税之前,相当一部分供应商已经采取了应对措施。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查德·鲍恩(Chad Bown)认为,数据只能说明这些商品的组装地点有所变化。
“我们从这些数据中了解到的是,在运往美国之前,商品最终组装的地点正在发生变化。”鲍恩说,“商品可能来源于同一家公司,原先在中国组装,只是现在变成了在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或者泰国组装。”
针对欧盟推动的“去风险”战略,已有多家欧洲企业高管发出警告。德国医药化工巨头默克集团首席执行官葛丽鹤在6月的一场记者活动上表示,解除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她希望通过对话缓和中国与西方大国间的紧张关系。
葛丽鹤提醒说,“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福祉,带来了更多创新与合作,而我们却正冒着失去它的风险。”
欧洲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7月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也表示,欧洲无法通过“孤立自己”来降低风险,欧洲国家不应该炒作“企业在华风险”,而是要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提高欧盟的竞争力上。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