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生蚝吊养背后,一段尘封的往事

南方Plus   2023-08-17 18:58:33

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沿海地带,一排排蚝排整齐排开,错落有致分布在海面上。官渡是湛江生蚝的重要产地之一,位于咸淡水交接处,水质优良,加上丰富的微生物,养出来的生蚝个头肥硕,肉质脆嫩,口感爽滑,味道鲜美。

湛江三面临海,海岸线绵长,海床附着物众多,近海饵料丰富,自古就是天然蚝场。雷州半岛曾是中国最大的火山群之一,大量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随着雨水的冲刷流向大海,为生蚝生长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注定这里出品的生蚝非同一般。


(资料图片)

回顾过往,在湛江生蚝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一件关键的大事,那就是全式吊养法的应用推广。

这背后的故事,要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

官渡镇生蚝养殖历史悠久,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92年,官渡镇组织蚝农到外地参观学习养蚝新技术,石门管区生蚝养殖户朱华强外出学习后,在湛江率先进行生蚝全式吊养试验。

朱华强从1984年开始养蚝,一直使用地插式养蚝,也就是将水泥柱插进近海滩涂,围成锥形立起来,生蚝附着其上生长。养了几年,他发现不少水泥柱上外围只有空蚝壳,其内的生蚝已经死亡。

琢磨了许久,朱华强发现死亡的生蚝都位于水泥柱外侧,受到阳光照射时间长,而生蚝喜欢躲藏在阴暗处。朱华强想起,每年生蚝收成后剩下大量蚝壳,蚝壳正好有一面凹面、一面凸面,如果用蚝壳来育苗,生蚝可以躲在凹面处,可能会有效果。

一开始,朱华强思索着,将蚝壳聚集起来放到海滩上养,但一涨潮,海水很快就会将其淹没。

外出学习后,朱华强便萌发了利用海水吊养生蚝的想法——利用吊绳连着固着基(蚝壳)挂吊在海区支撑架上,一次性完成生蚝的采苗到商品蚝的养殖全过程中。

经过反复推敲,邀请专业人员指导,1993年,朱华强吊养了7万吊生蚝,大获成功,盈利近30万元,这也论证了全式吊养法的可行性。

全式吊养法的第一个好处是,蚝苗的成活率高、生长周期快。每年3、4月,成熟的蚝会排出卵,随着海水四处飘,大概10—15天后便会附着在表面坚硬的固着基上慢慢成长。

相比地插式养殖,全式吊养法更适应生蚝习性,且大部分时间泡在海水中,蚝能吸收更多营养物质,生长周期快。“以前的养殖方式由于经常受到太阳暴晒,产量低,吊养法露出水面的时间不长,偶尔晒一下附着在蚝壳上的微生物,抑制其生长,对蚝的觅食也有好处。”朱华强的儿子朱志清介绍。

同时,全式吊养法可利用空间更多。地插式养蚝主要集中在海的滩涂上,水深一点的地方养不了,而吊养可以在水较深的地方打桩养殖,利用之前没有利用的空间,拓展养殖面积。

再者,全式吊养的生蚝由于较长时间泡在水中,抗狂风暴潮能力较强,因此能减少天气影响,提高养殖效益。此外,相比地插式要等到退潮才能查看生蚝生长情况,养殖户吊养生蚝时,能够在有需要时直接开船到蚝排旁作业,效率更高。

“当时,这个技术不仅在湛江推广开,带动当地农户增加收入,我父亲还把这一技术带到广西钦州港、越南一带。”朱志清说。

不过,由于蚝壳易受腐蚀风化,导致附着其上的生蚝掉到海中。后来,蚝农们发明出进阶版的养殖方法,小生蚝在蚝壳上养了一段时间后取下,用水泥将两个生蚝连接在一起,再用绳子串起来,再后来,固着基便由蚝壳改为水泥饼。

几年前,朱华强去世后,朱志清接过父亲衣钵,经营起生蚝养殖、加工和流通。

2021年5月,朱志清在湛江引进生蚝自动分拣、清洗净化,助推生蚝产业继续转型升级。目前,朱志清也与中广电新媒体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等单位合作,希望通过电商等渠道,将湛江生蚝送往更多人的餐桌。

如今,在众多养蚝人、爱蚝人的努力下,湛江生蚝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年产量达40万吨,占全国的10%、全省的35%,带动了种苗、流通、加工、文化、旅游、服务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湛江生蚝的美名亦愈传愈远。

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陈碧泉 王宝金 黄健堂

【作者】 林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