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6月29日,2022年,北京初步构建起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在内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就近就便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有95家医疗机构设置安宁疗护科,全市医养结合机构总数215家,医养结合床位数5.9万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9日,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发布《2022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概况》,分析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公布北京老龄事业发展主要进展。
织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北京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概况显示,北京织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2022年发展建设养老助餐点153家,全市累计建成1489家,缓解居家老年人用餐难题。全市累计建成运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429个、养老照料中心293个;2022年新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3682张,累计建成9000余张。
同时,北京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建设,全年新增养老机构20家,新增床位3110张,全市已建成运营养老机构566家,床位110563张。北京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创新,聚焦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品质化养老服务供给、养老供需精准匹配、医养融合发展五方面,搭建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加强医养康养资源有效衔接。
95家医疗机构设置安宁疗护科
北京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概况指出,北京初步构建起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在内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就近就便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2022年,北京开展老年护理中心转型建设,确定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0家机构转型,建设老年护理床位200张,培养老年护理员50人。继续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472家医疗机构创建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提升老年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家庭医生团队5950个,累计签约65岁及以上老年人241.7万人。
同时,北京加快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印发《北京市加快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确定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通过转型建设,成为安宁疗护中心。目前,全市已有95家医疗机构设置安宁疗护科,28家医疗机构设置并开放安宁疗护床位650张。推进医养康养融合发展,全市医养结合机构总数215家,其中两证齐全的197家,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的养老机构18家,医养结合床位数5.9万张。
加快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北京提升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概况显示,北京初步形成社会养老、企业年金养老和个人养老三大支柱并行、商业养老保险多元供给的新格局。2022年末,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764.2万人、1496.2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增长2.3%、0.7%。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187.6万人、404.4万人。
同时,北京持续上调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待遇人均月增40元,基础养老金人均每月900元,老年保障福利养老金人均每月815元。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与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相结合,石景山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覆盖人数46.19万人,为符合护理条件的3724名重度失能人员提供服务。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
京津冀深化老年健康协同合作
北京加速推进京津冀为老服务协同发展。概况透露,北京进一步推动养老项目向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等环京地区延伸布局,做好京津冀运营补贴拨付工作,向河北省、天津市共计拨付运营补贴3090.25万元。
京津冀深化医疗卫生协同,三地卫生健康部门累计签署20余项合作框架协议,持续推进老年健康、疾病防控等协同合作,通过搭建共享平台、组织演练等形式,促进三地可持续协同发展。三地医保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京津冀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互认范围等有关工作的通知》,三地临床检验结果互认的医疗机构总数达到485家,其中北京262家、天津67家、河北156家。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43项,有力提升三地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多部门推进“智慧助老”行动
北京稳步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概况显示,北京推进“智慧助老”行动,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智慧助老”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难题切实解决。积极开展海淀区“智慧养老”试点工作,海淀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承担全区养老服务体系运行枢纽、指挥平台、养老行业监管指导等职能,构建全方位网络系统与信息平台,打造智慧养老示范区。
同时,北京依托北京老年开放大学开发全媒体课程资源,扩大老年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推动老年教育课程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年新开工改造330个小区,新完工205个小区。老楼加装电梯年内新开工1326部,完工467部。